粽子也是在这时候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,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,也许早在战国时期,我们的伟大诗人屈原也曾吃过粽子,不过那时候还叫做角黍。
端,在古汉语有开头、初始的意思,称“端五”也就如称“初五”。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,元代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说:“京师市尘人,以五月初一为端一,初二为端二,数以至五谓之端五。”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,按地支顺序推算,五月正是“午月”,而午时又为“阳辰”,所以端午也叫“端阳”。午,古人与“五”通用,故端午、端五同义。还有一种说法,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,为了避讳,改五为午,从此,端午之称更加普遍。又因其月日数相同,人们又称端午节为“重五节”或“重午节”。
自此,端午节的称谓便流传开来。
古老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仅是吃粽子、赛龙舟,其实在端午节民间还有插“五端”、吃“五黄”、吃“五毒饼”辟“五毒”、系“五彩丝线”,佩带香袋香囊等习俗,在古时候,端午节时就有“插五端”、“吃五黄”、“吃五毒饼”、“系五彩线”“佩带香袋香囊”等众多与“五”这个数字联在一起的习俗。
“插五端”是指插挂菖蒲、艾草、葫蒜、榕枝和石榴花于门窗上以辟不祥。
食“五黄”、吃“五毒饼”是端午时的重要食俗。五黄指的是黄花鱼、黄瓜、蛋黄、黄豆、雄黄酒。易经术上认为,黄色可以解毒制煞。按祖国医学认为,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,正值一年中人体的阳气最盛之时,黄鱼、蛋黄、黄豆(粽子内加入黄豆)都富含蛋白质、氨基酸及维生素、黄瓜、雄黄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。古代人虽有些迷信但却也知按节令保健养生。
“五毒”指的是蝎子、蜈蚣、蜘蛛、蟾蜍和毒蛇。五毒饼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,加盖在那时人们喜欢吃的玫瑰饼上而制成。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(消灭)掉,使它不再伤害人。
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,端午节时更必佩带。香囊内装有雄香、桂枝、花椒、辛夷、丁香等中药,富贵人家要加装些檀香、麝香。从医药学看这些药确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,古人除佩带还常放在床前及枕边。
旧时女孩们在端午节前还常用棉织丝缎剪成多种式样,并用五彩丝线绣成王字或五毒虫等图案,年年有翻新可谓女红竞巧,女孩们还用凤仙花涂染在指甲上,因这些习俗端午节又有“女儿节”之称。
因为屈原出彩的文笔及传奇的故事,现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关于屈原的传说影响最大、范围最广,人们也普遍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。
但其实端午节历经前年,承载了人们对所有美好的期盼、对健康的追求、对疾病的防治、对圣贤的缅怀……
如此说来,应该是先有的端午节这个节日,但那个时候不叫端午节这个名字,后有的屈原投江,加深了这个节日的意义,到了晋代之后,这一天有了固定的称谓——“端午节”。
那么究竟屈原为什么选择“端午节”这天投江呢?众说纷纭,但以下猜测均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:
或许是因为买不起粽子,或许是为了后人能有三天假期,或许是高考将近,他悲恸地发现自己数学不会、英语不会、文综不会、理综不会,唯一作文有点把握,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,怒火攻心,一气之下……
我编不下去了……
在这里说一点有用的,因为从夏朝开始,端午这天都是被用来驱虫除病、龙舟竞渡以求健康的,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相互问候的时候不能没文化的发一句“端午快乐”,而是应该表现出读过书的样子,说一句:“端午安康”。
最后问一句,你们那里的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?